為什麼台灣的企業大老不能變成李嘉誠?
對於上周我寫的短文「台灣,也許什麼錯也沒有,就錯在太老了」,意外獲得熱烈的迴響,讓我充分感受了大家對於「老化的台灣」的強烈焦慮。但我也要說,台灣的問題真的只是因為「老」嗎?這樣簡化的說法,也許對於許多人是不公平了,因為年紀的老並不是罪過,有人也可以「老得很不一樣」,就像上週在大陸媒體引起諸多報導與討論的「86歲老人李嘉誠」。
新聞的起因是因為有「李超人」稱號的李嘉誠,近期先後投資了二個最新的科技項目:「人造蛋」和「奈米LED燈泡」。尤其是後者,這家公司叫Nanoleaf,是由三個80後出生的多倫多大學畢業生所創立,去年底推出了這個被稱為是「世上最省電的LED燈」。新聞披露後,還激勵了香港照明類股價的大漲,這也引起社會大眾的好奇:李嘉誠「老先生」為何如此樂於投資新科技和年輕人?
其實,李嘉誠熱衷科技業的投資由來已久,多年來他透過旗下的維港創投(Horizons Venture)和私人投資,至少已經投資超過50多家的新創企業,投資金額也超過3.5億美金。這些投資中包括了許多全球知名的成功企業,例如他最早投資的Skype、2007年投資的Facebook(當時投資1200萬美元)、2009年投資的線上音樂平台Spotify、 2010年被Apple併購的語音軟體公司Siri、2012年被樂天併購的電子書平台Kobo、2013年被雅虎收購的新聞摘要軟體Summly(創辦人當時年僅15歲),還有被Google併購的地圖導航商Waze與人工智慧Deepmind,乃至全球最火紅的穿戴科技公司之一Misfit…。
相信大多數的人都和我一樣,都還不太能完全了解以上這些創業團隊的服務內容或應用,但「老人李嘉誠」卻會參與投資,為什麼?
我們也許可以從南方周末去年的報導上找到一些線索。當時南方周末的記者曾問他:「你已經85歲了,如何投資高科技企業?」他當場就反問記者:「85歲,就不能愛新科技了嗎?」,他說自己對新科技充滿興趣,因為新科技讓他心境變年輕。根據報導李嘉誠也是擁抱新科技的領先使用者,除了每天工作一定要用的二台電腦,他的一位員工受訪時也曾說,自從iPad推出之後,每天一定要看多份報紙的李嘉誠,立即成為iPad電子版的忠實用戶,另一篇報導也說他在2009年投資Spotify後,立即在車上安裝了Spotify的音樂服務,而當時Spotify其實尚未推出行動服務。
除了率先使用體驗新科技,更重要的是,李嘉誠非常喜歡看書,他每天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這是他創業至今從不間斷的習慣。他不間斷地閱讀新科技、新知識的各種書籍,他說:「這讓我不會因為不了解新科技而和時代潮流脫節。」上週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他更直接提醒,科技正在推動各行各業的改變,他認為要抓著下一個大機會,一定要快速抓住新科技。
我想答案已經很清楚,李嘉誠不是一個活在象牙塔中的老人,是長期的持續關注和行動支持,才讓86歲的他一直能走在最新科技的前端,也才有膽識和知識可以投資如此多的科技新創事業。
我不確定台灣的企業大老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李嘉誠這樣樂於理解和擁抱新科技,並且願意投資年輕創業者?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台灣有很多年輕的創業者,他們亟需、也期盼得到手上擁有資源的企業大老們「李嘉誠式」的理解與支持。
為什麼台灣的企業大老不能變成李嘉誠? - 數位時代-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媒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