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忙族增加的原因
實際上,窮忙族的增加,和20世紀末期以來,共產主義垮台,全球一體化之後,全球貿易進入自由化、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各國企業為了因應全球化的到來,無不加碼擴大規模,使自己成為跨國公司,好將經營觸角伸進全世界。此外,為了強化競爭力,企業不斷將想方設法壓低營運成本,要求各國政府允許勞力聘僱的彈性化(後福特主義),好讓企業組織得以扁平化,節省營運成本,提升競爭力。
各國企業為了維持競爭力,削減營運成本,不斷把工作外包、工廠外移到薪資更便宜的地區(例如美國將客服、軟體設計等工作外包給印度;日本將製造工廠外包給中國),再不然就是直接出走到勞動力與土地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家/地區(例如台灣的製造業外移/西進中國)。
能夠留在本國的工作,無法外移的工作,則出現兩極分化,一端是講究創意研發與經營管理的高收入族群,另一端則是處理公司日常營運的庶務勞動力(像是櫃檯、客服、行政助理/秘書等低階白領),還有新興服務業(例如餐飲與百貨零售業的門市人員)。前者人數少,所得不斷提升;後者人數多,所得卻不斷下降,因為企業透過外包、派遣、約聘、特約、兼職、排班等非正式聘雇關係來降低薪資的支付與規避勞健保退休基金的支付。
表面上看來,窮忙族之所以不斷增加,是上述原因造成的,大環境如此,企業主也無法違逆時代的巨輪。
或許企業主會說,我也很想照顧員工,給他們好的薪水和福利,可是這麼做我就沒辦法和其他對手競爭。面對全球化與跨國企業的崛起,企業雖然比過去的規模大上述十倍,但競爭也更加激烈。為了能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中求活,各公司莫不積極削減成本,壓低人力成本的支出,創造利潤。
看似再自然也不過的工作與所得的M型化,其實是僱用制度的瓦解,企業主/資本家不再把員工當作自家人來疼惜照顧,而是當作像工廠、原料一般的耗材,總是想方設法的要壓低價格大量批購,盡情的使用,壞掉的卻又不想負責維修,任意的拋棄。派遣、約聘等非正式聘雇關係的大量崛起,這類聘僱型態不需支付勞工之勞健保與退休基金,正是最好的說明。
面對窮忙族激增的趨勢,企管與人力資源專家會建議個人應該多充實自己,提昇競爭力。勸說年輕勞動人口應該放低身段,工作先求有再求好。再不然,就自己創業當老闆。企管與人力資源專家的建議不算錯,只是,那只對擁有大專學歷以上學歷的青壯年勞動人口有幫助,對於低學歷的中高齡勞動力人口,這些建議聽起來像很正確,但卻是難以落實、不切實際的大道理。
此外,這些看似正確的建議,本身並不否定既存的聘僱制度。該套論述的邏輯認為,只有能力差的人才會淪為窮忙族,只要有能力又肯打拚,就能脫離窮忙族。聽起來像是在鼓勵勞動人口積極進取(只要夠努力就會成功,不成功淪為窮忙族是因為不努力),實際上是在鞏固既有體制,使其不被挑戰、質疑,能夠繼續運轉,繼續幫助企業主剝削手無寸鐵又毫無一技之長的勞動人口。
實際上,造成雇用制度瓦解的元兇,是建基於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之上的股東資本主義。
當代知名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大衛哈維就在其著作《新自由主義空間》中為文指出,全球近三十年來的經濟榮景,是靠著富國靠著剝削、掠奪窮國。例如,發達國家一方面以外債的方式控制非洲窮國以換取非洲窮國交出天然資源償還外債(讓富國能以低廉價格收購高品質天然資源);一方面將工業富國不要的工作丟給窮國,例如將必須開始支付高人力與工廠成本的製造業外移到勞力與土地成本低廉,環保/勞動聘僱法規寬鬆的窮國。富人/資本家則以效率化/利潤最大為名,壓低勞動薪資,剝削員工福利,造成今天的貧富兩極分化,窮(人/國)者恆窮,無法翻身。
許多人或許不明白,企業明明有賺錢,為何給員工的薪水卻那麼低?箇中奧妙,就在「股東資本主義制度」。當前的企業不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上市/上櫃公司,公司由一小群大股東/董事掌握。在此制度的運作下,公司的CEO與經理人只對股東/董事負責,不需要對員工負責。CEO與經理人經營公司的最重要目的,就是替股東/董事賺錢。因此,每年公司在扣除必要的人事開銷與必要成本支出後,所有的盈餘,將由股東/董事與被許可的高階經理人以分紅/配股的模式分走。不少企業為了儘可能讓股東分得利潤,發展出各剋扣員工薪資與廠商成本的作業流程。
光從企業的角度思考,產業外移、工作外包、約聘與派遣當然都有正當理由(降低企業營運成本),毫無破綻。然而,說穿了不過是企業主不願肩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忽略了企業做為社會組織的一環,除了替組織創造利潤的目的之外,也該肩負起維護社會秩序合諧的重責大任。
當然,並非所有企業主、資本家都是無良的,有些具備企業家精神的資本家/企業主,深知員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財富、資產,總是肯花大錢培訓員工,分紅/配股也都把員工納入其中,例如松下幸之助把員工的幸福與滿足社會需要當作企業經營的首要考量;台灣過去電子代工產業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就是利潤共享的制度。
可惜的是,隨著股東資本主義的崛起,近年來資本家不再擁有過去像松下幸之助等實業家的企業家精神,願意把員工當作寶貝來保護的越來越少,新一代的企業主只問收益不顧企業責任的情況日漸明顯,反而是把員工當耗材使用的越來越多,為了創造高額獲利滿足股東的需要,企業遊說政府壓制工會,放寬聘僱關係的管理,讓企業能夠更靈活彈性的使用勞動力,才有今天的結果。
Hu Mike | 建立你的名片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