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之聲:台灣特色面臨生死存亡關頭
我在東區開服飾店快10年,當初會選擇這邊是因為我想經營一個有特色的小店。這區集合了很多獨特的商品,包括像現在可以代表台灣生活風格的龍頭品牌「好漾」也是從這裡發跡。儘管越來越商業化,但這區在台北,甚至從整個台灣來看,都還保有它原本的精神,這也是我對這裡的期待跟感情。
剛開店時,巷子只有4、5家店,一直到現在成為大家熟知的網拍大街,原本的一樓住宅區全部變成店面,租金調漲是最明顯的變化,每次簽約幾乎都是倍數在成長。現在巷子裡小小7、8坪的店面,月租可能就要10幾萬。不只是統領這邊,據我所知整個東區商圈都是如此,店家的汰換率非常高,這讓大多數小資本的微型創業很辛苦。
就統領商圈來看,陸客對於生意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大部分都是跟團被帶到固定的地方消費,我們會碰到的是自由行的年輕人,大概2、3個月來,這兩年反而香港客越來越多,而真正會來我這裡消費的大陸人是在台灣念書的學生。我認為台北需要觀光客才能帶動零售業的商機,但不是只針對大陸客,應該更國際化一點。
應致力發展文創業
我會出來反服貿,是擔心中資進來,連鎖店會增加,就會改變這裡商圈的特色。我是比中小企業還小的小自營商,中國大部分是大資本家,這些財團也許會從忠孝東路四段第一排最貴的店開始收購,而現有的品牌已經有一定的資金,就會往巷子裡面擠。
像忠孝東路四段的租金已經漲得非常兇,這讓本來會開在那的店家往後擠,逐漸就一定再擠壓到我們這些小自營商。我隔壁的店家,房東直接講某某牌子多付10萬要租,請店家走。而現在第一排的國際品牌,很多是香港代理商的資金進來,但後面都是中資。
大量中資來,整個城市的風貌會被改變,因為中資品牌或是中國資本家進來,也有錢把台灣品牌買下來,雖然有人講服貿可以讓台灣品牌去對岸發展,但到底真正有哪些品牌做得到?這真的是問號,最後也許是被中國的大財團買下來經營,那到底真正賺到錢的是誰?
現階段的服務零售業,尤其是台灣的文創產業才剛開始發芽,是台灣最可貴,也是產業升級最重要的地方。現在已經有一些文創小店開在東區,政府應該致力於發展他們的競爭力,再做有條件的開放。
我不是反對跟中國貿易,但是希望站在對整個社會、產業能夠活絡的狀況下,不是到時候讓這些特色小店消失,而且原創、多元並存不就是台灣最珍貴的價值嗎?
特約記者賴柔蒨採訪整理
公民之聲:台灣特色面臨生死存亡關頭(Sammi) | 蘋果日報
Hu Mike | 建立你的名片貼

剛開店時,巷子只有4、5家店,一直到現在成為大家熟知的網拍大街,原本的一樓住宅區全部變成店面,租金調漲是最明顯的變化,每次簽約幾乎都是倍數在成長。現在巷子裡小小7、8坪的店面,月租可能就要10幾萬。不只是統領這邊,據我所知整個東區商圈都是如此,店家的汰換率非常高,這讓大多數小資本的微型創業很辛苦。
就統領商圈來看,陸客對於生意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大部分都是跟團被帶到固定的地方消費,我們會碰到的是自由行的年輕人,大概2、3個月來,這兩年反而香港客越來越多,而真正會來我這裡消費的大陸人是在台灣念書的學生。我認為台北需要觀光客才能帶動零售業的商機,但不是只針對大陸客,應該更國際化一點。
應致力發展文創業
我會出來反服貿,是擔心中資進來,連鎖店會增加,就會改變這裡商圈的特色。我是比中小企業還小的小自營商,中國大部分是大資本家,這些財團也許會從忠孝東路四段第一排最貴的店開始收購,而現有的品牌已經有一定的資金,就會往巷子裡面擠。
像忠孝東路四段的租金已經漲得非常兇,這讓本來會開在那的店家往後擠,逐漸就一定再擠壓到我們這些小自營商。我隔壁的店家,房東直接講某某牌子多付10萬要租,請店家走。而現在第一排的國際品牌,很多是香港代理商的資金進來,但後面都是中資。
大量中資來,整個城市的風貌會被改變,因為中資品牌或是中國資本家進來,也有錢把台灣品牌買下來,雖然有人講服貿可以讓台灣品牌去對岸發展,但到底真正有哪些品牌做得到?這真的是問號,最後也許是被中國的大財團買下來經營,那到底真正賺到錢的是誰?
現階段的服務零售業,尤其是台灣的文創產業才剛開始發芽,是台灣最可貴,也是產業升級最重要的地方。現在已經有一些文創小店開在東區,政府應該致力於發展他們的競爭力,再做有條件的開放。
我不是反對跟中國貿易,但是希望站在對整個社會、產業能夠活絡的狀況下,不是到時候讓這些特色小店消失,而且原創、多元並存不就是台灣最珍貴的價值嗎?
特約記者賴柔蒨採訪整理
公民之聲:台灣特色面臨生死存亡關頭(Sammi) | 蘋果日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